OBU 即 On Board Unit 的缩写,中文名为车载单元,是车辆用于为各种应用传输和收集数据的微波设备 。在智能交通领域,尤其是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(ETC)中,OBU 发挥着核心作用。它通常安装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,存有车辆的识别信息。当车辆通过收费站时,OBU 与路侧单元(RSU,Road Side Unit)通过专用短程微波通信(DSRC,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)进行通讯 。RSU 识别到 OBU 的信号后,自动完成收费处理,无需司机停车,大大提高了车辆通行效率。除了 ETC 系统,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(V2X)场景中,OBU 也承担着车辆与外界通信的关键任务,可与其他车辆、基础设施等进行信息交互,为实现高级辅助驾驶、自动驾驶等功能提供数据支持 。
1.MCU(微控制单元):作为 OBU 的核心控制部件,MCU 负责协调 OBU 各部分组件的工作。它执行程序代码,对来自射频通信芯片、RFID 芯片、安全芯片等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决策。例如,控制射频通信芯片何时与 RSU 进行通信、如何处理从用户卡读取到的信息等 。常见的 MCU 供应商有小华、新唐、上海博通和意法半导体等。
2.射频通信芯片或模块:主要负责实现 OBU 与外界的无线通信功能。通常涉及多个频段,其中 5.8GHz 频段用于与 RSU 进行专用短程通信,确保在收费站等场景下稳定、快速地传输车辆识别信息和交易数据;2.4GHz 频段以及蓝牙芯片则常用于与手机等设备连接,方便用户进行设备设置、查看余额等操作 。射频通信芯片或模块的原厂众多,包括上海博通、斯凯瑞利、笙科、德州仪器、亚德诺、高通、微芯、钜芯集成、Nordic、易兆微、泰凌微、捷联微芯等。
3.RFID 芯片(13.56MHz 读写器芯片):用于读取用户卡信息。用户卡通常采用符合 ISO14443 标准的非接触式 IC 卡,OBU 通过 RFID 芯片与用户卡进行读写通信,获取卡内存储的账户余额、用户信息等 。RFID 芯片的主要原厂有恩智浦、德州仪器、意法半导体、复微、中科微、华大、国民技术、中科微、维晟、上海飞聚、维霖通、科道芯国、捷联微芯等。
4.安全芯片(ESAM 芯片):保障 OBU 通信和数据存储的安全性。它具备数据安全读写功能、安全文件密钥管理以及 TDES 加解密运算等安全机制,防止数据被非法窃取、篡改 。安全芯片的主要原厂有亚德诺、国民技术、宏思电子、航芯、紫光同芯等。
5.其他组件相关芯片:例如,太阳能光伏模块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,为 OBU 供电,其中涉及到充电管理芯片等,负责控制充电过程,确保电池安全、高效地充电;电池则作为备用电源,在太阳能不足时维持 OBU 工作,电池管理芯片用于监测电池状态,如电量、电压、温度等,保障电池的正常使用和寿命,常见的电池原厂有亿纬锂能、朗升等 。
OBU 芯片的性能直接关系到 ETC 系统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应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。在实际使用中,OBU 需要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工作,如不同的温度、湿度条件,以及强电磁干扰环境等。通过全面、严格的测试,可以提前发现芯片可能存在的问题,确保其在各种工况下都能正常工作,提高产品质量,减少售后故障,保障用户体验和系统的高效运行 。
1、功能测试
(1)、通信功能测试:验证 OBU 芯片在不同频段(5.8GHz、2.4GHz、蓝牙等)下与其他设备(RSU、手机等)通信的能力。包括检查能否正确建立通信连接、数据传输是否准确无误、通信速率是否符合标准等。例如,在 5.8GHz 频段下,测试 OBU 芯片与模拟 RSU 设备进行多次数据交互,检查交易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。
(2)、读卡功能测试:针对 RFID 芯片,测试其对不同类型用户卡(符合 ISO14443 标准的非接触式 IC 卡)的读取和写入功能。确保能够准确读取卡内信息,如余额、用户身份等,并且在进行交易等操作时能够正确写入相关数据,如扣费信息 。
(3)、安全功能测试:对安全芯片的加密、解密功能进行测试。使用已知的加密算法和密钥,对测试数据进行加密,然后通过安全芯片进行解密,验证解密结果的正确性。同时,测试安全芯片在防止非法访问、数据篡改等方面的防护能力 。
2、性能测试
(1)、射频性能测试:评估射频通信芯片的发射功率、接收灵敏度、频率稳定性等参数。发射功率决定了 OBU 与 RSU 通信的距离和信号强度,接收灵敏度则影响 OBU 对微弱信号的接收能力。例如,测试 5.8GHz 射频通信芯片的发射功率是否能达到标准要求,在不同环境下接收灵敏度的变化情况 。
(2)、功耗测试:测量 OBU 芯片在不同工作状态(如待机、通信、读卡等)下的功耗。由于 OBU 通常采用电池或太阳能供电,低功耗设计对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至关重要。通过精确测量功耗,优化芯片的电源管理策略 。
(3)、处理性能测试:针对 MCU,测试其运算速度、指令执行效率等。在 OBU 同时处理多个任务(如通信数据处理、读卡数据处理、安全验证等)时,确保 MCU 能够快速、准确地完成任务,不出现卡顿或数据丢失等情况 。
3、环境适应性测试
(1)、温度测试:将 OBU 芯片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,如高温(70℃以上)和低温(-40℃以下)环境,测试其功能和性能的变化。观察芯片在极端温度下是否能正常工作,是否会出现数据错误、通信中断等问题 。
(2)、湿度测试:在高湿度环境(如 95% RH 以上)中,测试 OBU 芯片的防潮性能。检查是否会因为湿度影响导致芯片内部短路、腐蚀等问题,从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。
(3)、电磁兼容性测试:将 OBU 芯片置于强电磁干扰环境中,如附近有大功率无线发射设备等,测试其抗干扰能力。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,OBU 芯片仍能稳定工作,不受到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 。
1. 测试方法
(1)、自动化测试:利用专业的测试设备和软件,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,实现对 OBU 芯片的批量、快速测试。例如,使用自动化测试系统模拟 RSU 与 OBU 芯片进行通信测试,自动记录测试结果,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。
(2)、模拟环境测试:搭建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测试平台,如模拟不同温度、湿度、电磁干扰等环境,对 OBU 芯片进行测试。通过精确控制环境参数,全面评估芯片在各种工况下的性能 。
(3)、对比测试:将待测试的 OBU 芯片与市场上已有的成熟产品进行对比测试,在相同测试条件下,比较各项性能指标,找出优势和不足 。
2测试流程
(1)、测试准备:准备好测试所需的设备,如射频信号发生器、频谱分析仪、功率计、模拟用户卡、模拟 RSU 设备等,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。同时,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 。
(2)、功能测试阶段:按照测试用例,依次对 OBU 芯片的通信功能、读卡功能、安全功能等进行测试。记录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 。
(3)、性能测试阶段:进行射频性能、功耗、处理性能等测试。使用专业测试设备采集数据,并对数据进行分析,判断芯片性能是否符合标准 。
(4)、环境适应性测试阶段:将 OBU 芯片置于不同的环境模拟设备中,进行温度、湿度、电磁兼容性等测试。在每个环境条件下,重复功能和性能测试,观察芯片的工作状态变化 。
(5)、测试结果评估:综合所有测试数据,对 OBU 芯片的性能进行全面评估。如果测试结果符合预定标准,则判定芯片通过测试;如果存在问题,则分析问题原因,提出改进措施,并重新进行测试 。
(1)、工作频率:对于与 RSU 通信的 5.8GHz 射频通信芯片,其工作频率需严格符合相关标准,如中国电子收费专用近程通讯标准 GB/T20851.1 - 2007 规定的 5.8GHz 频段 。部分芯片的工作频率范围可能略有扩展,如国民技术的 NWF580 工作频率范围为 5.73 ~ 6.2GHz,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环境 。
(2)、发射功率:发射功率决定了 OBU 与 RSU 之间的通信距离和信号强度。一般来说,芯片发射功率可达 8dBm 及以上,如 NWF580 芯片发射功率达 8dBm,较高的发射功率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下保持稳定通信 。
(3)、接收灵敏度:接收灵敏度反映了芯片对微弱信号的接收能力。例如,NWF580 芯片接收灵敏度达 - 76dBm,接收灵敏度越高,OBU 越能准确接收到 RSU 发送的信号,从而提高通信可靠性 。
(4)、通信速率:通信速率影响着数据传输的快慢,在 ETC 等应用中,快速的数据传输对于提高车辆通行效率至关重要。一些先进的射频通信芯片可支持较高的通信速率,如最大传输速率可达 30Mbps 甚至更高 。
(1)、处理器内核:常见的 MCU 采用不同的处理器内核,如 32 位 ARM Cortex - M0 内核等。不同内核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,Cortex - M0 内核具有低功耗、高性能的特点,适用于对功耗和成本敏感的 OBU 应用场景 。
(2)、工作主频:工作主频决定了 MCU 的运算速度。例如,部分 MCU 最高工作主频可达 64MHz,较高的主频能够加快指令执行速度,提高 OBU 对各种任务的处理能力 。
(3)、片上资源:包括片上集成的 SRAM(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)和 Flash(闪存)容量等。如一些芯片片上集成 48KB SRAM 用于数据临时存储,512KB Flash 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和重要数据,丰富的片上资源有助于提高 MCU 的运行效率和存储能力 。
(1)、RFID 芯片:工作频率一般为 13.56MHz,以匹配符合 ISO14443 标准的非接触式 IC 卡。其读写距离、读写速度等也是重要参数,不同芯片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,影响着 OBU 对用户卡的读写效率 。
(2)、安全芯片:加密算法类型(如 TDES 等)、密钥管理能力、加解密速度等是关键参数。安全芯片需要具备强大的加密能力,确保 OBU 数据的安全性 。
(3)、电池管理芯片:对于 OBU 的电池管理芯片,其监测精度(如对电池电量、电压、温度的监测精度)、充电控制能力(如充电电流、电压控制精度)等参数影响着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。
(1)、DSRC 标准:OBU 与 RSU 之间的通信主要遵循 DSRC 技术标准。在中国,ETC 系统采用的是 GB/T20851 系列标准,该标准规定了 ETC 系统的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应用层等各方面的技术要求,包括工作频率、调制方式、数据传输速率、通信协议等,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 OBU 和 RSU 之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和准确通信 。
(2)、蓝牙标准:当 OBU 与手机等设备通过蓝牙连接时,需遵循蓝牙技术联盟制定的相关蓝牙标准,如蓝牙 5.1 标准等。这些标准规定了蓝牙通信的频段、功率、传输速率、连接方式等参数,保证蓝牙通信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。
1、加密算法标准:安全芯片所采用的加密算法需符合相关安全标准,如 TDES(三重数据加密标准)等算法被广泛应用于 OBU 的安全加密领域。这些标准算法经过长期验证,具有较高的安全性,能够有效防止数据被破解和篡改 。
2、密钥管理标准:对于 OBU 芯片的密钥生成、存储、分发和使用等环节,也有相应的标准规范。例如,采用安全的密钥管理机制,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和唯一性,防止密钥泄露导致的安全风险 。
1、温度标准:OBU 芯片需要满足一定的温度环境标准,以适应车辆在不同地区、不同季节的使用环境。一般要求芯片能够在低温(如 - 40℃)到高温(如 85℃)的范围内正常工作,确保在极端温度条件下 OBU 仍能稳定运行 。
2、湿度标准:考虑到车辆可能在潮湿环境下使用,OBU 芯片需满足相应的湿度标准,如在相对湿度 95% RH 的环境下,不会因受潮而影响性能或出现损坏 。
1、高精度接触:测试座的引脚与 OBU 芯片的引脚需要实现高精度接触,以保证电气连接的可靠性。微小的接触不良都可能导致测试信号传输错误,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。例如,采用高精度的探针技术,确保探针与芯片引脚紧密接触,接触电阻控制在极小范围内 。
2、良好的电气性能:测试座自身应具备低电阻、低电容和低电感等良好的电气性能,以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干扰。这样可以保证测试设备发送的信号能够准确无误地到达 OBU 芯片,同时芯片返回的信号也能被测试设备准确采集 。
3、耐用性:由于在芯片测试过程中,测试座需要频繁地与芯片进行插拔操作,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耐用性。能够承受大量次数的插拔而不出现引脚磨损、变形等问题,确保长期稳定使用 。
1、通用测试座:适用于多种类型 OBU 芯片的测试,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。在芯片研发阶段或小批量测试时,通用测试座可以降低测试成本,方便对不同设计的芯片进行初步测试和验证 。
2、专用测试座:针对特定型号的 OBU 芯片设计,能够更好地满足该芯片的电气和机械特性要求。在芯片大规模生产测试中,专用测试座可以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,确保每一颗出厂的芯片都符合质量标准 。例如,对于某一款特定封装形式和引脚定义的 OBU 芯片,设计与之匹配的专用测试座,可实现快速、精准的测试 。